- 热点文章
-
- 09-14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弱电专业教改的探索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浅析“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危机根源
- 11-28新媒体的发展及其教育创新应用研究
- 11-28楼宇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 11-28中国2009世界邮展60城市巡邮漯河站启动
- 11-28打造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时空
- 11-28观察中国管理教育30年
- 11-28驾驭论:科学发展的新智囊
- 11-28软着陆将解读中国管理国际化新走势
- 11-28创建中国水电国际化强势品牌
- 11-28管理科学进入新观察时代
- 11-28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家国建构
- 11-28网络民主对公民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
- 11-28奥运后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分析
- 11-28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大学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服务模式探讨
- 11-28非均衡理论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
- 11-28绿色、安全和通讯是汽车电子的未来
- 11-28敦煌莫高窟将为游客建"数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软件平台帮媒体公司建社交网络
- 11-28苹果乔布斯:用13年给IT业洗一次脑
- 11-28海外传真:2008年数字印刷市场回顾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故宫国图面临“数字化”难题 缺乏专门人才
西南油气:锦官城中油气勘探的“先行者”
2023-01-15 12:11:00 来源:能源科技
通讯员 任明妍 董 霞 涂远艮
西南油气,地处巴蜀;花重锦官,满城芬芳。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坐落于成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与其他地区的油气田有着不同的探索路线。
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则是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这条油气探索路线上的参谋部,地球物理作为油气勘探的侦察兵,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勇开拓,技术创新支撑龙门山前油气勘探
科技创新协助推进,让地震采集处理取得新突破。
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严格落实物探专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强化技术创新和参加过程质量管理,高效实施绵竹三维、永昌三维、秀水三维等龙门山前地震项目3项,科技创新助推地震采集处理不断取得新突破,为龙门山前带高质量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门山前具有地表起伏大、近地表结构变化大、地下构造复杂等“三复杂”特点,造成前期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不能满足勘探需求。
为了攻克采集、处理难关,勘探开发研究院采集技术人员开展了方法调研、技术研究,通过野外攻关,形成了基于精细表层调查的复杂山地近地表相划分技术、近地表-目的层耦合采集参数论证、“差异化设计、增强型观测”等技术方法,获得了高品质基础资料。
处理人员勇于开拓创新,克服了数据量大、节点紧张等困难,开展了静校正、叠前保幅去噪、反褶积、五维规则化、精细速度建模等技术攻关,最终成果主要目的层信噪比高、分辨率适中、保真度高,偏移归位合理、断点干脆,波组连续性稳定性好,波组特征清楚,地震异常响应特征突出;反射层与井吻合度好,成果真实可靠,为后续解释及综合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基础数据。
勇攻坚,技术升级支撑致密气藏砂岩河道精细刻画
在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在风云际会的千里气田,在气势如虹的勘查区域,川西侏罗系致密气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连续15年的稳产,为成都乃至四川盆地贡献了富饶的天然气资源。因侏罗系致密气藏在川西地区广泛分布,故所处地势复杂多变,勘探开发并非一帆风顺。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精细研究,侏罗系河道砂岩是其主力产层。古河道在空间上纵横交错,平面上犹如“鸭肠”蜿蜒曲折,在其规模增储和效益开发中,面临着巨大困难与挑战。
首要解决的是地震资料基础薄弱,多期叠置薄窄河道地震响应机理不明,辨识能力不清的问题。科研人员开展了“三高三保”(三高:高信噪比、高保真度、高分辨率;三保:保幅、保频、保AVO)关键技术研究。该技术处理后的数据低频成分丰富,目的层特征更突出,偏移归位更合理,河道空间展布特性更清晰;突出了河道砂岩岩性、物性特征、含气地震响应特征、为河道精细刻画奠定资料基础。
在获得了可靠且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后,亟待解决的是薄窄河道精细刻画及定量预测的问题。西南油气分公司攻关形成了大型致密气藏河道砂岩精细刻画关键技术,针对薄窄的储层开展精细描述、叠置河道分期次刻画、含气饱和度预测等方面研究,建立完整的地球物理技术体系,多年来有力支撑了川西中浅层气藏储量提交、高效开发与天然气产量持续高速增长。
经过20年多年的不断开发,西南油气分公司实现了高效开发的常规河道砂岩越来越少,建产阵地逐渐转向隐蔽型河道,一旦突破,可探寻到更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攻关形成的隐蔽型河道地震识别技术,建立了不同AVO类型的道集保幅优化处理以及优势道集叠加分析技术,分别采用近道叠加和远道叠加属性实现了隐蔽型河道砂的横向展布精细刻画,利用叠前岩性物性流体反演技术,实现了河道砂定量表征。
该技术在川西侏罗系隐蔽型河道(主要为II、III类储层)实现了高效开发,相继推广应用于新场、东坡等区域,识别新河道23条,提升刻画老河道30余条,在已实施的6口井中均都获得高产,高效开发效果显著。经鉴定,该河道精细刻画技术成果达到了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水平。
勇进取,技术突破中浅层领域含气性检测
随着勘探开发推进,连续稳产15年的气田,也迎来了日益复杂的气藏特征。由于不同河道之间、同一河道不同位置的含气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钻井的产能差别较大。气层、气水同层及水层地质特征差异小,含气性预测技术作为世界性难题,也是制约效益开发的关键因素,使得勘探开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形成了针对性的地震含气性检测技术,技术初见效果。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根据产能特征,采用分区域、分层系、分河道逐级逼近的技术路线,该院攻关人员创新研发了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QgVa致密储层含气性预测技术,并在川西地区开展工业化应用。该项技术成功避开振幅与阻抗的陷阱,更好的识别出优质甜点储层,突破厚度和物性的干扰,大幅度提升了储层含气性预测精度,更为精确地为开发井的部署和跟踪提供支撑,实现效益开发的目的。
该项技术解决了“非亮点”型河道气藏高效开发的技术难题,为川西中浅层致密性碎屑岩持续稳产提供技术保障。技术人员在老区发现了新河道、在老河道中挖潜新资源,部署并落实了多口高产工业气井,使得老油田焕发出新活力,也为新区同类型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正是因为这项特殊含气饱和度预测技术的成功研发,促进了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的进步,填补了技术空白,有力支撑了累计探明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的中江气田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