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纵横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官方网站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科技

“转观念”转出发展新动能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以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创新创效能力侧记

2024-12-05 13:43:00    来源:能源科技

张雯琼 梁红梅 李雯雯 黄 琳

 

“满深301-H1井刷新国内8000米以内深井最快完钻纪录。”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推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7月16日,在塔里木再创新纪录,现场每个人都忍不住鼓掌庆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塑造新动能,必须转变观念,以创新突破驱动发展战略。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以“转观念、勇创新、强管理、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把转变落实在观念上,抓实“四精”,抓细“阿米巴”,巧用淘金创效,深化提质增效;在培育新动能中汇聚创新要素,在构筑新高地中优化创新生态,在激发新活力中积聚创新力量,用高质量赢得好口碑,用高精度打赢效益战,“转观念”转出高速发展的新动能。

“转观念”转出了数字管理的新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石油企业提出“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等新要求。当好顶梁柱,就必须以解放思想引领转型升级,用创新思维和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钻井现场单井数据孤岛、区块数据掌握不充分、各业务链数据不共享等问题,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从“引进来”入手,下好“数据战”先手棋。

“要不断引入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向事故复杂要效益,向提质增效要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晓明说。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牢牢把握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转变,以打破现场数据孤岛为重点,针对施工现场采集和传输参数不足,无法满足后方专家团队决策的现状,全力推进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体系落地,深化EISC系统应用,让专家“站”在每个井口旁。

“以前是有啥发啥,后台数据跟我没关系。现在是能发尽发,补足后台资料,为大数据分析打好基础。”钻井队技术员对数字化转型有了新的认知,138项数据实时同步到后方,较EISC建设之初数据采集回传率提高了55%。专家团队看着“实况直播”及时给出科学措施,全方位实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远程技术支持,实现了“满足需求”向“超越需求”的跨越升级。2024年1—6月,复杂时效同比降低43%,钻机月速同比提升12%,实现了质量效率双双提升。

“转观念”转出了科研创新的新浪潮

“打破信息壁垒,提高科研融合创新能力,是我们改变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突破以往单兵作战、各自为营的模式,建立起内部人才、实验设备、科技成果共享机制,跨单位、跨专业、跨学科组建研发团队,这样就提高了整体科研能力。”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负责人介绍。在新制度的引领下,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的科研氛围浓厚热烈。

眼下,工程院、录井、钻井等多家下属单位的科研人员,正共同为数字化井场建设忙碌着。“以前多靠技术员的经验来判断井下情况,现在我们研发的《钻完井智能综合分析决策系统》,构建了动态数字化井筒,井下什么样原原本本显示在屏幕上,是从无到有的新突破。”项目负责人王建龙表示,这套系统综合了多学科的数据,能够实时完成钻前设计优化、钻中导航预警、钻后分析评价,已服务于20余支钻井队50余口井,预警井下高风险13次,实现了从“经验钻井”到“数据钻井”的转变。

面对越来越多的深井超深井、非常规油气开发,渤海钻探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升级,从以前盯住区块单井改技术,变成盯住国内外先进搞创新。比如,徐朝阳博士带队研发的“BH-MPD电控精细控压钻完井系统”,响应速度能达到毫秒,压力控制精度在0.1兆帕,关键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为钻井队安上了“井控鹰眼”。这套系统助力渤中19-6凝析气田BZ19-6-M4井成为“渤海第一深井”,为优快钻完井提供了“渤钻样本”,为我国非常规能源开发、深海钻完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转观念”转出了一线创效的新样板

有时候解决生产难题的金点子,往往来自一线员工。想法一变,手里的工具就成了“淘金”利器。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以“红工衣+白大褂”融合创新为抓手,突出发挥三级技能专家工作室的优势,让一线创新创效如火如荼,为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积蓄了重要力量。

从普通的井下作业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赵增权认为,观念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得适应最新的生产节奏,才能让手底下的活儿出彩。他坚持围绕技能攻关、技改革新和技艺传承不断改进升级,累计解决生产难题260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39项,研发成果获国家级奖项6个,省部级奖项22个,培养高技能人才及技术骨干196人,走出了一条“尽一人之力”到“集众人之智”的创新之路。

“我把攻关重点放在‘减亏就是增效’上,在电气化设备检测维修上想办法,研发了《顶驱远程监控数字化平台》。”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张道华介绍道。公司顶驱设备分布在各个市场,点多面广,专业维修人员少,上一趟井需要好多天。这个数字化平台把设备检修从传统的“专业人员上井服务”升级为“网络云监控”“视频同步指导”等方式,不仅降低顶驱故障率及故障处理时间,还减少了井下复杂施工的经济成本。

电话: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中国科技纵横所有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京ICP备18024177号-1 ICP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