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文章
-
- 09-14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弱电专业教改的探索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浅析“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危机根源
- 11-28新媒体的发展及其教育创新应用研究
- 11-28楼宇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 11-28中国2009世界邮展60城市巡邮漯河站启动
- 11-28打造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时空
- 11-28观察中国管理教育30年
- 11-28驾驭论:科学发展的新智囊
- 11-28软着陆将解读中国管理国际化新走势
- 11-28创建中国水电国际化强势品牌
- 11-28管理科学进入新观察时代
- 11-28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家国建构
- 11-28网络民主对公民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
- 11-28奥运后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分析
- 11-28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大学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服务模式探讨
- 11-28非均衡理论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
- 11-28绿色、安全和通讯是汽车电子的未来
- 11-28敦煌莫高窟将为游客建"数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软件平台帮媒体公司建社交网络
- 11-28苹果乔布斯:用13年给IT业洗一次脑
- 11-28海外传真:2008年数字印刷市场回顾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故宫国图面临“数字化”难题 缺乏专门人才
“小改小革”锚定大安全
2024-12-06 16:59:00 来源:能源科技
李 毅 包红艳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建材公司油气工程橇装设备厂乔迁至新厂区后,公司领导对车间提出了管理水平全面升级的要求,尤其是安全管理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图为建材职工“师徒”合力积极革新
油田技能专家、建材公司油气工程橇装设备厂容器制造车间主任杨凯峰又忙碌起来了。近年来,该公司为了保障油田基本建设,满足高质量发展及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认真落实油田关于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实施要求,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多名岗位员工通过培训成为油田技能专家。杨凯峰是其中之一,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考取了油气管线安装工、桥式起重机证等方便参与一线生产的证件,积极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先后给剪板机增加了照明系统;改造焊接机架的指示系统和焊药回收系统;对卷板机传动部位加装了防卷入护罩;对桥式起重机进行了加装地面遥控系统;设计制造了焊药回收料斗、钢管除锈机等装置。这些细致入微的创新创效工作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还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多年来,杨凯峰有30余项革新成果在大庆油田公司获奖,完成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7篇,解决各层级生产技术难题50余项,多次在建材公司举办的技能大赛上夺得第一名,连续三年在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技能大赛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并在大庆油田举办的技能大赛上被评为优秀技术能手。这些殊荣都得益于他平时养成的“既爱动脑又爱动手”的好习惯。
图为建材职工测量试件
这次,他把策划目标放在了“移动式高焊接作业平台”这个项目上。
油气工程橇装设备厂常年承担各种类型的压力容器预制任务。杨凯锋所在的车间号称“龙头车间”,主要承担各类压力容器、大型油气储罐、大型钢结构以及橇装计量间配套设施的预制任务,每年处理大量钢板和型材,为全厂各车间和前线各施工单位提供有力的生产保障。在进行压力容器焊接时,工人需要在2~6米以上的容器壳体上进行焊接作业和焊道外观处理作业,属于高风险作业。解决好风险难题,不但省时省力,还能为员工多提供一份保障。
为了解决罐顶高空作业的安全问题,杨凯锋每天一闲下来就琢磨研究,没事就拿出纸来写写画画。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研究论证,他利用报废的平板车恢复动力系统,使平板车能够沿着轨道在容器侧位前后移动,又设计双层焊接平台,四周安装一米高防护栏。他在每层焊接平台上都设置一个用配重铁通过滑轮连接的吊桥式悬梯,方便施工人员从平台行走至容器顶部,在每层平台靠近容器壳体一侧,设计一个可伸缩旋转的安全带挂杆,以备施工人员的安全带高挂低用。这样,能够将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进行有效保护。
图为建材职工现场进行小改小革设计
双轨双层多功能电动焊接平台研制成功后,累计焊接滤罐、缓冲罐、加热炉等各类压力容器共计80余台。在进行压力容器高处焊接作业时,为焊工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节省了架梯子和移动梯子的时间,能够方便快捷地将平台移动到所需焊接工位。这项成果得到了安全部门的高度认可和使用者的好评,获得了油田公司革新成果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该公司不断组织开展“师带徒”活动,于是,杨凯峰身边便多了不少新徒弟。他们开展团队协作,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指导帮扶、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整体功效,形成“1+1>2”创新攻关大格局。虽然平日里杨凯峰和蔼可亲,但在传技带徒方面却从不含糊。无论是徒弟还是其他员工,只要想学、肯学,他都会倾囊相授,毫不保留。爱钻研的杨凯锋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带领年轻员工学技术、搞革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不断对制约生产的施工设备进行改造、对落后的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长久保持竞争活力,形成“把岗位当站位,以主动见行动,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小革新保证大安全、大收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