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纵横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官方网站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科技

官敬涛:以奋斗之我担当作为

2022-01-13 19:14:00    来源:能源科技

通讯员 丁 盛  陈泽兵 吴钢锋



  如果说,地质工作研究的是油水运移规律,那么,地质工作者就好比“油水调剂师”,用过硬技术调出开发高效益。

  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现任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所长的官敬涛,以一腔热血在平凡的岗位矢志奋斗。

  凭借出色的业绩,他先后荣获分公司科技进步奖3项、中石化及油田分公司其他奖项十余项,同时荣膺“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胜利油田“劳动模范”等称号。

奋斗,在路上

  一路奋斗,一路拼搏,在官敬涛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延伸。

  2005年,官敬涛担任采油一矿采油一队的地质技术员。

  为了弥补自己在采油工程、作业工艺等方面知识欠缺,他虚心向现场的老师傅请教。

  夏明龙是当时采油一队的一名作业监督,从事作业工作1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高参”官敬涛自然不会放过。每当休息时间,官敬涛就向夏师傅请教问题。

  “工作中碰到想不明白的问题,我会一直问为什么,一定要弄出个所以然来。”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官敬涛学会了井筒管柱设计、工况分析,让自己编制的单井治理方案更具针对性。

  基层的磨砺,使他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

  2007年,官敬涛从基层单位竞聘来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因为业务能力强,他很快被任命为孤东八区区块长。

  孤东油田是孤东采油厂的主力油田,也是国内最大的整装滩海油田。但此时,孤东八区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面临井网欠完善、流线固定、层间矛盾等多种问题。

  采用哪种井网方式能够打破原有的固定流线?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官敬涛心头。

  有一段时间,官敬涛几乎天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办公桌上、茶几上摆满了图表。实在没地方摆,就铺在地上,办公室里常常连插脚的地方都找不到。

  官敬涛认真查阅了八区300余口井的历史资料,绘制40余幅动静态图件,前后推翻了10余个方案……

  经过近两个月的研究,官敬涛最终优选出最佳井网部署方案,配套二元复合驱。方案实施后,区块提高采收率8.4%,对比调整前日油增加3.2倍,并被评为油田优秀调整方案。

  2015年以来,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孤东采油厂聚焦效益导向,油田开发工作重点逐步向经营油藏转变,推动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一切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面对挑战,官敬涛带领技术人员积极研究对策,集思广益,完善了井网调整转流线、协调注采转流线、改善剖面转流线三种模式,并编制了《孤东采油厂开发实践100典型案例》,在全厂推广应用,实施节支保效工作量341井次,日增效益81.4万元。

  “《孤东采油厂开发实践100典型案例》对基层技术人员分析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一位基层地质技术人员人员说。

乘风,勇向前

  老油田遇到更多的新问题,官敬涛坚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个解决。

  肩上的责任让他越走越自信,乘风破浪间,官敬涛坚持创新。

  孤东油田主力层和非主力层受物性影响,采出状况差异很大。

  近年来,非主力层开发被采油厂列为工作重点之一。非主力层由于砂体小、储层发育差,如何有效动用实现极限开发成为新的挑战。

  官敬涛和同事们先后摸排近1000个小砂体,按照面积、储量、厚度、采出状况分类分级。结合以往小砂体开发好的做法和失败教训,集思广益、讨论一个又一个方案。

  “既然一个砂体储量不够、两个或者多个砂体加起来呢?”

  “无法部署井网补充能量,工艺上能否实现?”

  带着这些疑问,官敬涛一个一个地试验、排除,全部精力都放在解决问题上。

  在经历十几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

  通过与钻采工艺结合,树立小砂体“极致开发”理念,按照“所有的储量都能动用、所有面积大于0.04平方千米的小砂体都能注上水”的调整思路,筛选优质储量的小砂体。

  最终,他们通过“串糖葫芦”的多靶点斜井、侧钻井、二氧化碳吞吐等方式,编制小砂体挖潜方案,部署新井43口,建产能6.2万吨,提高动用储量215万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官敬涛深知,油田开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而作为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

  用官敬涛的话说:“创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聚焦效益开发,他带领开发室人员认真探索整装油藏可持续发展途径,针对主力层固定流线,整体转流场效益差的问题,探索建立了“井网调整、协调注采、调整剖面”三种模式、十种类型的井组流场调整技术,推广743个井组,累增13.8万吨,《后续水驱低液单元调控技术研究》获油田科技进步三等奖。

  针对非主力层动用差的问题,官敬涛根据砂体发育特征,探索形成小砂体和薄砂体调整技术,实施新井42口,增加SEC储量45万吨,项目荣获油田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积极采用“嫁接”技术,强化了侧钻井的规模化推广,形成了常规侧钻、侧钻水平井、热采侧钻、复杂井侧钻等四种侧钻应用模式,实施61口,单井增加SEC储量0.57万吨。侧钻井推广项目获胜利油田分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担当,再出发

  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官敬涛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他的工作节奏变得更加繁忙起来。很多时候,一整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夜深人静中,官敬涛都默默地耕耘在办公桌前。

  “官所长的工作热情,以及对开发管理工作的探索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大家对官敬涛的一致评价。

  致力于油田开发工作十五年,官敬涛始终以一名石油人的光荣使命来激励自己,以孤东人的创业精神来指引自己。

  在他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沿着老一辈石油人的足迹继续前行。

  除了不断提升自己,官敬涛还特别注重团队建设。

  “一人强,不如人人强。”这是官敬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一名技术领头人,官敬涛注重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他身体力行地发挥传帮带作用,甘当培训导师,组织建立了地质系统的开发大讲堂、交流小课堂和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培训方式。

  他打破技术人员“各管一摊”的工作模式,组织每月一次的“技术交流会”,亲自制定专题,人人参与,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大家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年来,共组织各类技术分析会20多次,参加人员160多人次。他亲自带的5个徒弟,均已成为所里的技术骨干,其中4人获得地质所“人才之星”称号。

  为了增强培训工作针对性,官敬涛积极筛选符合低油价下可实施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了技术借鉴,促进基层技术人员动态分析水平的提升。

  “能源报国”是使命,“劳模精神”是动力,“工匠精神”是责任。官敬涛不忘初心使命,在“为国采油”的征程中,奋勇向前,不断激起更美的浪花。

电话: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中国科技纵横所有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京ICP备18024177号-1 ICP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