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文章
-
- 09-14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弱电专业教改的探索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浅析“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危机根源
- 11-28新媒体的发展及其教育创新应用研究
- 11-28楼宇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 11-28中国2009世界邮展60城市巡邮漯河站启动
- 11-28打造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时空
- 11-28观察中国管理教育30年
- 11-28驾驭论:科学发展的新智囊
- 11-28软着陆将解读中国管理国际化新走势
- 11-28创建中国水电国际化强势品牌
- 11-28管理科学进入新观察时代
- 11-28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家国建构
- 11-28网络民主对公民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
- 11-28奥运后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分析
- 11-28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大学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服务模式探讨
- 11-28非均衡理论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
- 11-28绿色、安全和通讯是汽车电子的未来
- 11-28敦煌莫高窟将为游客建"数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软件平台帮媒体公司建社交网络
- 11-28苹果乔布斯:用13年给IT业洗一次脑
- 11-28海外传真:2008年数字印刷市场回顾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故宫国图面临“数字化”难题 缺乏专门人才
中油测井科研与服务同频共促CCUS业务发展
2023-04-03 10:51:00 来源:能源科技
通讯员 牟 瑜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全年在长庆、吉林、华北等油田共开展CO2注气更新井/评价井裸眼完井综合评价、注采开发井动态监测等技术服务超过900井次,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保障中石油CCUS“四大工程示范区”与“六个先导试验区”年注入量突破百万吨。
2022年,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紧跟集团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工作部署,加快CCUS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市场服务能力的拓展,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组建CCUS工作团队,成立新业务拓展工作专班,通过“科研攻关+工程服务”“项目+平台”多种形式结合,以CO2地质利用与封存需求为导向,聚力开展CCUS观测、监测与证实配套测井技术的研发、升级和工程技术服务。
提前布局技术体系,拓展人才库容,抢占业务高地。该公司围绕CO2地质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中的场地选址、气驱注采运行、长期风险管理等不同建设阶段,开展多学科与现场建设深度调研,对覆盖全流程的测井评价、监测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快速落实测井应用“切入点”,精准引领装备工艺“升级点”,积极探寻理论机理“创新点”;在注气前的选址阶段,基于常规与声、电、核多维成像测井,建立以多指标场地表征为核心、多属性动-静态建模为手段的靶区适宜性评价技术及选址一般流程,注气驱油运行阶段,形成CO2管外窜漏检测、气驱前缘监测等技术服务体系,优化注采动态+井筒完整性+剩余油饱和度+气驱前缘一体化评价方案,保障气驱提高采收率及碳封存工程的安全高效运行;推进超临界态岩石物理分析测试能力建设,以提供封存安全性评价等实时服务;建立了以CCUS测井评价、监测技术体系为核心的CCUS全产业链测井应用框架、技术清单与服务指南。同时,进一步畅通了装备仪器、解释评价、岩石物理等交叉学科与跨部门的调研交流渠道,与高校、外部高端工程平台联合打造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与西北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注重快速提升团队成员“懂技术、懂数据、懂现场、懂战略”的多边形核心能力。
坚持现场需求导向,提升监测服务质量,有力支撑油田试验区建设。该公司根据油田二氧化碳驱多年经验,围绕更新井与老井的完井、固井、气驱三阶段提供工程技术支撑,紧跟生产质量分析动态,系统梳理了二氧化碳驱的井筒完整性检测、同层见气/跨层气窜识别、注入低效低压区分布监测、注采剖面动态监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问题集中诊断,形成解释评价对策及测井采集系列优化建议。在长庆油田,全年实施多维成像、动态监测、工程找漏及光纤新技术试验100井次以上,保障长庆工程注气17万吨以上;在吉林油田,重新厘定CO2驱第三类储层划分标准,分析筛查CO2驱潜力层29口井72层,优化套后饱和度测井方案,开展井筒完整性评价,测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完成各类测井作业367井次,助力CCUS“吉林模式”实现注气40万吨年度目标。
据悉,该公司申报2023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与监测技术研究》已获得批准,将在新的一年紧跟CCUS产业关键技术需求,持续致力于各类CCUS应用场景的技术研发,提升CCUS综合服务业务水平,积极融入国家、地方、油田的CCUS项目建设,打造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原创技术策源地。
上一篇:织牢安全生产“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