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纵横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官方网站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科技

“焊花”照亮技术人生 ——记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

2024-12-05 11:13:00    来源:能源科技

胜利油田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电焊工贾学志

 佳 邵明浩

 

贾学志很忙,忙得停不下脚步。如果不提前预约,很难找到他本人。

他每天不光忙于生产现场、项目运行、带徒弟、技能鉴定,还要接无数个与工作有关的电话,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把精力分摊给这么多事情。

4月10日,偌大的厂房里,一台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正在工作人员遥控下“卖力”工作,在管线上焊出一条条完美的轨迹。

贾学志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给前来参观的人们作技术讲解。看着眼前这台正在工作的设备,站在一旁的贾学志就像一位自豪的家长,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这台自动焊装备,正是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胜利油田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电焊工贾学志带领团队研制出来的。

在地面工程维修中心,贾学志就像“超人”一样存在,无论生产维修中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只要交给他,总能“手到病除”。

电气焊工作被誉为“工业裁缝”。已经在这个行当里奋斗了28年的贾学志,依然奔波在生产一线,解决生产维修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同事眼里,他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任何困难都难不住他。

图为贾学志与他研发的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

“好好干,别给单位添麻烦”

中学时期的贾学志,学习成绩优异。1992年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到胜利油田学习焊接专业。1995年,他被分配到海洋采油厂,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刚参加工作时的贾学志,并不清楚未来的模样,只记得临行前他娘说:“好好干,别给单位添麻烦。”

娘的话一直成为激励贾学志前行的动力。在工作中,他勤学苦练,到2006年,他不仅成长为一名技术成熟的电焊工,还成了海洋采油厂第一个在胜利油田技术比赛中获奖的工人。

很难说,那次比赛是不是他走上技术创新之路的开始。总之,在他看来,有些生产问题必须得解决,就比如“便携式稳压仪表检修校验装置”。

那些年,海上油田使用的远程检测仪表全是从国外进口。每次出现故障,厂家不给维修,只能再买新的,不仅花钱多,还耽误生产。

图为贾学志正在检验设备焊接质量和效果

“别人不给修,那就自己修!”贾学志带着同事鼓捣了很多天,硬是把仪表故障问题解决了,给厂里省了260多万元。

作为胜利油田的上产主阵地,海上油田承担着重要的生产任务。保障设备平稳运行,成为当时贾学志所在维修大队的重要任务。

于是,如何通过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保障原油生产平稳运行,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事。

在他的推动下,2016年,海洋采油厂第一个创新工作室——海油创客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带头人,他肩负起带领团队解决海上生产实际问题的重担,不仅为海上生产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还带动一大批基层员工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

从普通电焊工到高级技师,再到胜利油田首位电气焊技能大师,海洋采油厂给贾学志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也让他在这个舞台上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向。

大师“改嫁”

原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这样奉献给这片熟悉的海洋,没想到,在2020年,贾学志“改嫁”了。

那一年,胜利油田实施专业化改革,整合各采油厂维修业务,成立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以管网维修和机泵修理为主营业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贾学志来到了维修中心,由此成为胜利油田第一位从采油厂调到专业化单位的电气焊首席大师。

从海上到陆地,如何适应新的角色?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技能上,多年从事焊接工作的贾学志感受到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他给自己做出全新的定位。

作为成立时间不长的专业化单位,如何打造专业化地面工程的领军企业,更好地服务油田、走向市场,成为地面工程维修中心正面临的考验。

由于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由多家单位的维修大队合并组建,施工标准和施工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施工成了贾学志的首要任务。

他带着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反复调研,用了半年时间,修订完成电气焊工种的施工工艺标准和规范。在此期间,他还建设了训练基地,选拔和培养电气焊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推进维修标准和规范落地,逐步把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的维修工作带入正轨。

每当回顾这些年的工作,贾学志都如数家珍。比如: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生产难题超过50项;多次完成油田交付的急难险重任务;在2021年山东省第七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

慢慢地,他在这种成就感和忙碌中找到了更多乐趣。在徒弟耿延晖眼中,师父贾学志每一天都充满激情,他也经常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找上门学习参观、请教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就在前几天,贾学志利用高超的焊接技术帮助一口油井解决了生产难题。

贾学志说,工作年数久了,他才发现原来电气焊能够帮助油田解决那么多生产问题,以前很多方面都没有想到,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把焊枪是个宝。

图为贾学志正在利用自主研发的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进行焊接试验

“让电焊工更高效地工作”

这几年,贾学志有很多小发明。最让他骄傲的,还是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

在贾学志看来,电气焊工作太苦了:无论夏天多热,都得头顶烈日在火光下炙烤;无论冬天再冷,躺在地上是家常便饭;即使戴着面罩,也无法避免火花刺进眼睛,那种火辣辣的疼只能靠自愈,眼泪止不住地流,比切洋葱还难受。电焊工不仅工作环境差,效率还不高。

或许从参加工作那天起,这颗“种子”埋在了他的心里:怎么才能让电焊工更高质高效地工作?

这些年,自动焊装备在大口径金属管道上已经应用成熟,但在小口径管道上,即使目前国内最好的焊接方式——氩弧自动焊的工作效率也不高,无法完全满足生产需要。

到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工作后,贾学志一直思考着如何才能实现快速高效的焊接。

于是,他带着团队展开研究,查阅资料,反复构思,做出设备再反复调试。

对贾学志来说,最难的还不是设备成型,而是接下来长达半年之久的工艺测试。他感慨地说:“就像你有一把枪,100米之内能够射穿几米厚的钢板,但是怎么能精准地打到那个点上,这需要解决太多问题。

在调试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面临各种焊接难题,比如焊缝不直、存在漏洞等等。总之,就是怎么焊也焊不好。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贾学志没有灰心,始终坚信这件事情一定能成,世间万物都符合自然规律,技术也是这样。

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比如“时间到秒、质量到克”,焊一圈准确计算到秒,一秒也不能差;使用焊条要计算到克,一点儿也不能少。针对焊接过程中最难的开头和收尾,他突破教科书上的固定模式,采取逆向思维,最终一一见效。

“刚开始试用时,设备不会使,总是坏,我要求徒弟们每焊一道焊口,就在黑板上记下来,晚上开会分析问题原因,早晨开会分享心得。”贾学志说。

对他来说,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自我革命,会让他更加豁然开朗。就这样,经过无数次“测试、失败、再测试”之后,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终于被成功研制出来,不仅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两到三倍,还大大降低了电焊工的劳动强度,员工只要利用设备遥控,就能轻松完成焊接工作。目前,胜利油田已经有3台投入使用,今年还将再批复投用5台。

这台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的“出世”,提前圆了贾学志多年的梦想,也让他结识了国内好多焊接行业的大咖。他还曾受邀参加山东省特种设备焊接技术论坛,交流自动焊设备的研发应用情况。

今后的工作还会有多忙碌,贾学志不知道。他只知道,不能停下学习和创新的脚步。在他看来,攻克技术难关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让这项技术活起来。所以,他要通过不断创新,改进提升设备使用性能,让设备更好用、大家愿意用,真正给生产带来效益、创造价值。


电话: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中国科技纵横所有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京ICP备18024177号-1 ICP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