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纵横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官方网站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科技

大庆采油八厂科学布局技术开发

2024-12-05 11:46:00    来源:能源科技

尤红艳 齐 淋 单 红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八厂在加强管理优化简化、高效组织运行生产的同时,精准施策,确保注水调整开发示范区建设,并引领外围油田开发由“精细”向“精准”迈进。

把效益提升措施发挥到极致

该厂技术人员在优化丛式井部署上,降低建设投资,精细优化井位,控制地面新建规模,减少站外管理点;在优化利用已建能力上,坚持挖掘已建系统能力,提高已建系统适应性;在规模应用简化技术上,按照“少占地、简路由”思路,同等产能少建管道、电力线路以及道路长度100.2km,减少征地0.769km2,单井地面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与“十三五”初期相比降低27.8%。

在做强优化简化的同时,技术人员坚持以落实产能计划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备案流程及标准,紧密协作,率先完成大庆油田第一个产能一体化方案,并被大庆油田指定为备案模板;以服务生产为出发点,优化简化地面工艺,新建工程与老系统一体化优化,改善系统运行,解决生产难题;以增加计产天数为落脚点,加大自设力度主动担当一点,超前介入运行起步再快一点,多个专业并联过程再抢一点,开展设计会战冲刺再拼一点,缩短了项目设计周期,为产能建设赢得主动权。

突破注水调整界限不清晰等技术瓶颈

以控递减、加强薄油层动用为目标,该厂优选河道砂发育的芳5区块和席状砂发育的芳176区块,开辟外围油田精准注水调整开发示范区,因藏施策,按砂挖潜,探索不同砂体改善开发效果新途径,全力实现水驱储量动用及开发效益最大化。

该厂立足单砂体地质基础研究,锚定断层刻画及微幅度构造识别、油水二次解释、层内高精度建模数模、注采劈分数值模拟四个方向,扎实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突破原有技术界限,构建全新工作模式,实现构造描述清、测井解释清、层内动用清、注重劈分清的“四清”目标,持续夯实示范区开发基础。

针对芳5区块同一河道砂体有采无注、井间滞留剩余油难驱替的问题,该厂按照“高含水井找低含水层、高含水层找低含水方向”的思路,全力攻关单砂体双管同井注采技术,持续推进储量有效动用,并根据砂体类型、连通方向、注采方位定义面积系数,描述单砂体注采完善程度,结合低产低效井治理,持续优化局部注采关系。

同时,该厂扎实开展注水压力空间调查,把握分区调整方向,优化测调周期,做精高效注水调整。同时深化高精度、矢量剩余油表征技术研究,扩展措施潜力空间,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思路,持续优化方案编制,强化压前培养保护,做细常规措施挖潜,并开展深部调驱及微生物吞吐试验,持续推进层内零散剩余油、断层边部及砂体边部剩余油有效动用,做优多元协同技术。

探索窄薄砂体油田改善开发效果新路子

目前,外围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受砂体窄薄影响,依靠现有技术手段进一步控递减稳产难度较大。为此,该厂以推进外围油田精准开发为切入点,立足地质基础研究,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扎实开展精准注水技术研究,探索窄薄砂体油田改善开发效果的新路子,为油田稳产助力赋能。

该厂勇于打破认识盲区、思维局限,首创“黑油+流线+势能”一体化模拟表征方法,提高剩余油模拟精度,为后续开发调整提供了切实指导。通过完善单砂体高精度建模数模技术,精准识别隔夹层、垂向细分单砂层,重现了被主力砂体掩盖的薄层砂剩余油,总结了6类剩余油类型、2类动用模式,数值模拟精度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了剩余油的精准定位。

他们还瞄准技术难点,改进了小隔层细分、正反导向分级投捞、低负荷逐级解封、小流量测试四项工艺组合序列,发展了非集流流量测试工艺技术,突破了传统工艺界限对开发的制约,实现了0.4米隔层、2米卡距精准卡分及3方流量的精准调试,确保单砂体分得开、卡得严、注得准。通过构建单砂体精准注水开发体系,生产方式由“精细”转向“精准”、由“定性”转向“定量”,实现了储量均衡动用。


       图为该厂技术人员在研究讨论产能方案设计细节

       该厂坚持技术和理念创新,形成“三参数”的注水井分层原则,实现了能分尽分;创建“两个界限”量化图版,实现了单砂体精准配水;建立“两个均衡”的注水调整方法,确保了平面纵向均衡开发,单砂体采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

电话: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中国科技纵横所有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京ICP备18024177号-1 ICP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