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文章
-
- 09-14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弱电专业教改的探索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浅析“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危机根源
- 11-28新媒体的发展及其教育创新应用研究
- 11-28楼宇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 11-28中国2009世界邮展60城市巡邮漯河站启动
- 11-28打造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时空
- 11-28观察中国管理教育30年
- 11-28驾驭论:科学发展的新智囊
- 11-28软着陆将解读中国管理国际化新走势
- 11-28创建中国水电国际化强势品牌
- 11-28管理科学进入新观察时代
- 11-28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家国建构
- 11-28网络民主对公民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
- 11-28奥运后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分析
- 11-28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大学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服务模式探讨
- 11-28非均衡理论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
- 11-28绿色、安全和通讯是汽车电子的未来
- 11-28敦煌莫高窟将为游客建"数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软件平台帮媒体公司建社交网络
- 11-28苹果乔布斯:用13年给IT业洗一次脑
- 11-28海外传真:2008年数字印刷市场回顾
- 11-28东芝将在2009年CES带来新水平的前沿技术
- 11-28互联网:世界的镜子
- 11-28中美文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
- 11-28故宫国图面临“数字化”难题 缺乏专门人才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出国记”
2024-12-06 10:38:00 来源:能源科技
赵 威
时光荏苒,二氧化碳吞吐技术已成功在印度尼西亚Jabung油田“落户”560余天。日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印尼分公司再次传回捷报,Gemah-6井平均日产原油由吞吐前15.4吨提高至21.6吨,日增原油6.2吨,已累计增油约2061吨,取得了明显增油效果。目前,采油工程研究院正在与印尼分公司进行合作洽谈,加紧对海外设备维保,为年底开展二氧化碳吞吐技术服务做好充足准备。
从签下订单到漂洋过海,从“水土不服”到“开花结果”,二氧化碳吞吐技术首次走出国门几经波折,终于在大庆油田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初战告捷。
三年磨一剑,百万美元订单姗姗来迟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是一种提高油井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大庆油田已应用上百口油井。可在印尼,这项技术还是个“空白区”。
2019年,印尼政府为了加快推进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印尼的应用,提出引进二氧化碳吞吐试验项目。大庆油田印尼分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和榆树林油田获得市场信息后,特邀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团队来大庆油田进行访问、调研,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可没想到,2020年突发的疫情打乱了合作计划。
直到2022年3月,中国石油印尼分公司重新启动项目招标,采油工程研究院凭借丰富的技术经验,专门针对印尼分公司情况制订施工方案,并一举击败5家外籍对手,终于拿下这份姗姗来迟的百万美元订单。
图为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技术人员正在对屏蔽泵工作状态进行定期巡检
三个年轻人,顶个“诸葛亮”
2022年10月27日,采油工程研究院技术服务中心东亚区项目经理宋艳楠、油田化学研究室工程师刘纪琼和李广鑫3名青年骨干满怀信心地带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启程。他们制订了一个目标:“顶多一个月,我们就回来。”
但未曾想,他们三人在印尼整整苦战了77天。
“和大庆油田标准化施工完全不同,这里没有现成的设备,也没有相应的设施。”小到一张安全标识贴,大到一台装置,宋艳楠跑外联采购,刘纪琼和李广鑫动手布置场地。白天烈日炎炎,他们的工服被汗水浸透;晚上挑灯夜战,他们伴着虫鸣入眠。由于生活、饮食习惯不同,忙活了一个多月,现场终于具备了标准化施工条件,可他们却变成了三个“黑瘦子”。“印尼分公司和试油试采项目部在人员、设备、材料方面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宋艳楠说,见过场地的印尼方都被大庆油田的标准化施工深深折服。
施工一波三折,破解技术难题
2022年12月2日23时,施工正式开始。为了确保24小时施工不间断,刘纪琼和李广鑫两人倒起了白班和夜班。可开工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不知什么原因,二氧化碳无法注入地下,施工断断续续。“在大庆油田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查找原因,他们反复实验、检查,与采油工程研究院专家组紧密配合,前后线联动。经过半个多月的摸索,真相浮出水面:由于印尼气候炎热,气源罐制式及标准不同,二氧化碳气源与国内存在相态差异,造成注入困难。在采油工程研究院技术团队的合力攻关下,最终成功破解了这项难题。
经过43天鏖战,1月10日,印尼当地时间23时,在中印尼两方施工人员炙热的目光中,最后一立方米二氧化碳顺利注入地下,现场一片欢呼。远在大庆的采油工程研究院专家即兴赋诗一首:“忽闻域外传捷报,辛酸尽去喜欲狂。披星戴月枕戈睡,而今只道是平常。虽有风波巧手定,众志成城气自强。时光不负拓荒者,三敢三严续辉煌。”
此次二氧化碳吞吐技术“落户”印尼,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为后续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我们会努力让更多的油田技术‘走出去’!”眺望远方,宋艳楠、刘纪琼和李广鑫3名年轻的油田科技工作者许下了铮铮誓言。